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在这个喧嚣而又繁华的世界中,酒,仿佛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,始终伴随着我们,穿梭于欢聚与孤独之间。它是庆祝的伴侣,是悲伤的解药,亦是生活的调味品。然而,酒的背后,却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。今天,我并不是要来劝你每天少喝一点酒,就能活到九十九,活那么久干嘛?我只是想让你知道酒并不是烦恼的神仙解药,也不是美味佳肴的必须品。
揭开千年佳酿的神秘面纱
早在2018年8月,全球医学顶级期刊《柳叶刀》发布了一项重磅研究,揭示了酒精的真实面目。这项研究无情地揭下了“适量饮酒有益健康”的公认言论的神秘面纱,内容大概提及到,就算你只抿那么一小口,也会对健康造成潜在的伤害。这一发现如同晴天惊雷,震撼了无数热爱喝酒的人。
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,我们必须首先知道酒精进入人体后都会干些啥。酒精的学名为乙醇,当它从酒杯中滴入嘴巴,再慢慢的滑入胃部,看似平淡无奇,实则惊心动魄。它穿过消化道,就会快速窜入到血液中,血液就像河流一样,载着它浩浩荡荡直奔肝脏。肝脏,这个被称为“身体化学工厂”的地方,不管什么东西来到这里,都会把它们进行一番加工,自然,酒精也不例外。首先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,酒精会变成有毒的乙醛,但放心,肝脏是不会让它就这样冒然跑出去祸国殃民,随后便会释放一种叫做乙醛脱氢酶的物质,有毒的乙醛在它的调制下,就会变成一种酸溜溜的东西,它就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调味品——醋,学名叫做乙酸。
逢年过节,三朋好友齐聚一堆,不整点酒似乎就没有意义。在经过菜过五味酒过三巡之后,难免会有人率先上脸,满脸通红,同桌的好友还笑话他酒量不行,也有人说他是心肠好。其实都不是,并不是喝酒爱脸红的人身体弱,而是他们体内的乙醛脱氢酶活性比不上脸的人小了些许,就如同点豆腐的卤水,明明需要一大勺,但你只给了几滴,又怎么会让豆浆凝固成豆腐呢?也正因为如此,所以喝酒爱上脸的人,他的体内因喝酒而产生的乙醛只会像垃圾一样越堆越多。不,应该是比垃圾还恐怖,因为乙醛不仅对几乎所有组织和器官都具有毒性,更是一个你想都想不到的致癌物质。大概你已听说过有人因为喝酒觉得头痛,服用了头孢就一睡不起的事件。正是因为头孢类药物会抑制乙醛脱氢酶的活性,致使乙醛无法迅速代谢。这就是所谓的双硫仑样反应,你可以理解为不良反应,它可能导致恶心、呕吐、头痛、胸痛、呼吸困难,甚至严重的肝损伤,过敏性休克的风险更是让人心惊胆寒。
可见,酒后上脸,并不是心肠好,也不是酒量不行,而是实实在在的乙醛中毒。就算是喝酒不上脸的人,也不要幸灾乐祸。你的废话连篇,重三遍四,又或者说着说着就想着过往的伤心事情,抹了眼泪又来鼻涕的,着实就是身体里的肝脏在与酒精进行着殊死搏斗,已经有点力不从心的表现。
酒精与大脑的缠绵
当饮酒过量时,肝脏是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分解掉所有酒精的,此时它们会被血液带到大脑,继而对大脑进行下一轮的攻击。酒精通过增强大脑中GABA的作用(GABA,全名为γ-氨基丁酸gamma-aminobutyric acid,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,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作用。它是抑制性神经递质,意味着它的主要功能是抑制神经元的活动,从而帮助调节大脑的兴奋性。),令大脑愈加镇静,同时又抑制兴奋剂谷氨酸的作用,从而使得人们在最初的饮酒中感到放松和愉悦。这也就是,那些平日里非常正常的人,三杯黄汤下肚,就能在大庭广众之下侃侃而谈、翩翩起舞,甚至痛哭流涕以及干出一些匪夷所思事情的真正原因。
可是,酒精的魔力并不持久,随着时间的流失,它开始抑制其他大脑区域的功能,比如像掌管短期记忆的海马体,以及调节身体平衡的小脑。渐渐地,思维变得迟钝,身体失去平衡,记忆变得模糊。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人酒后扶着墙都站不稳,事后一问三不知的情况。常有人说“酒醉心明白”,能明白的人,只是还没到那个度。这并非夸大其词,若在这一阶段仍然不知适可而止,酒精将对负责呼吸和循环的脑干施加压力,后果不堪设想,甚至可能导致生命的逝去。
因此,当我们在新闻中听到某些人因醉酒而离世的消息时,并不觉得稀奇,也并非危言耸听,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,年纪轻轻,因为嗜酒,英年早逝大有人在。酒精通过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,让肾脏不得不超负荷的工作,导致我们厕所上了一次又一次,甚至可能只喝了一斤酒,却撒了两斤尿的情况,最终形成脱水。会喝酒的人应该都深有体会,喝醉后躺下,半夜起来口干舌燥,到处找水喝,就是脱水的表现。
酒精的魅力与陷阱
酒精拥有伤肝、毁肾、损脑以及致癌等一系列毒副作用,好像似乎一无是处,然而它为何能成为许多人一生的挚爱?那是因为,酒精与众多成瘾性物质一样,能够刺激多巴胺的分泌,给人带来愉悦感;更能促进内啡肽的释放,让人感受到放松与愉悦。乍一听,似乎也并没有什么不好。
然而你想过没有,这些表现,不正好与某些违禁品又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似之处?随着酒龄的长,大脑为了适应长期的酒精摄入,逐渐降低多巴胺和内啡肽的传递水平。为了再次获得曾经的愉悦感,人们不得不不断增加酒精的摄入量,终将陷入成瘾的深渊,成为一个真正的酒鬼。
常常有人说“酒量是可以练的”,虽然我不喝酒,无从考证,可这却是不争的事实。长期饮酒确实会提高身体对酒精的耐受性,但这同时也意味着,你正在慢慢沦为酒精的奴隶。如果一天不喝酒,便会感到焦虑、难受、心慌、手抖,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幻视、幻听。此时,饮酒已不再只是追求快感,而是变成了一日三餐不可落下的必需品。
非常感谢造物主的是,多数人天生就缺乏乙醛脱氢酶,由于这种生理上的限制,使得许多人在饮酒后出现脸红、恶心、呕吐、头痛等不适感,从而对酒精敬而远之,避免了成瘾与其他副作用。真的该感谢大自然,让我们在千万年的进化中就拥有了强大的戒酒基因,成为了我们在酒精面前的一道重要保护屏障。
然而,面对酒精的诱惑,我们所需抗击的不仅仅是酒精本身,更有那充斥于我们生活中的谣言与千百年来形成的酒局文化。
饮酒的误区与谣言
在我们的生活中,常常会听到“适量饮酒有益健康”的说法,这也是爱酒人士和卖酒人士最顺口的名言。这句话源自上世纪80年代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,调查显示法国人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较低,因为法国红酒最为出名,也是红酒的生产圣地,顺理成章的就把这一调查结论归功于红酒。其实他们掩盖了很多其他因素,比如能够享用红酒的群体,往往都是收入较高和生活习惯良好,并且都能享有较好医疗条件的人群。
与此同时,在遥远的东方,中国民间也流传着适当饮酒能够“活血化瘀”的说法,特别是在中医里,酒常常被用于入药的引子。然而,北京大学与牛津大学的研究者们在2019年对五十多万名成年人进行了长达十年的随访研究,结果表明,酒精摄入反而会慢慢的增加高血压和中风的风险,也不可能对心肌梗塞有治疗和保护作用。因此,世界各国的心脏协会到现在都 没有人敢提倡通过适量饮酒去保护心血管健康。
你是否听过有人吹,说假如晚上睡不着,喝一点小酒就能安静入眠。的确,酒精确实能让人昏昏欲睡,但这种睡眠并不是自然的正常休息,它就像是一种轻度的麻醉。当酒精被代身体谢后,反而会让你更加难以入眠,第二天醒来还是又累又困。
在天冷的时候,也会听到一些爱喝酒的人说,“天太冷了,喝点酒下去暖暖身子”,是不是喝酒真的让人身体发热?当然,酒精的确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张血管,让人感到一阵暖意,但随之而来的是体内热量的渐渐散去,体温同样也下降,甚至超过了不喝酒的人。那此冻死街头的悲剧,往往不是因为天太冷,而是体温降到生命所需温度的极限所致。
从科学角度来看,饮酒的弊端一定是大于利。我们不得不承认,除了那些本身喜欢饮酒的人,职场和生活中还有许多人身不由己,面临着不得不饮酒的局面。那么,在这样的场合中,我们又该如何去做,在饮酒的过程中减少对伤害呢?
如何自保:酒局中的智慧
首先,我们要知道,酒精基本都是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的,胃内食物的存在可以显著降低血液中的酒精浓度。因此,千万不要空腹饮酒,饮酒前应该吃点东西,从而减轻酒精对身体的伤害。不要以为喝酒不吃饭是酒局中绅士的表现,其实只是在进行着缓慢的自我摧残,此外,酒局上更不能听信“看得起哥们儿就一口喝了”的江湖话语,想要避免酒精对身体和大脑的伤害,最好的方法就是能不喝尽量不喝,实在无法推脱,就选择能拖就拖,“不爽快”的喝酒,往往可以为肝脏代谢酒精争取多余的空间与时间。
生命在于运动,用在喝酒上也同样适应同,适度锻炼身体也能有效降低酒精的浓度。由于男女在体内酒精浓度上的差异,增加肌肉量有助于稀释血液中的酒精浓度。因此,适度的锻炼,不仅是对身体的呵护,更是对饮酒时的自我保护。
说了这么多,并不是建议爱酒者一定要戒酒,而是了解酒和酒背后的故事,帮助你做出更理智的选择,避免在参差不齐的信息和谣言中产生误导。大家都是成年人,至于何去何从,每个人都有自己最理智的判断,但未成年人绝对不应该过早的因为好奇而学会饮酒,毕竟酒精对身体发育的危害都是有目共睹的,身边未成年人因为饮酒出现的事故和故事还少吗?
在酒精的迷雾中醒悟
在这纷繁而复杂的社会中,酒精如同一把双刃剑,快乐美好的同时却又隐藏着无数的陷阱。它是欢乐的源泉,同时也是痛苦的开始。在我们在享受着酒精带来的短暂快乐时,是否也能清醒地认识到它背后潜在的危害?
让我们在酒精的迷雾中,保持一份清醒与理智。真正的快乐,不在于高脚杯中那波光闪耀的液体,而在于生活中那些真实而温暖的瞬间。在每一次举杯之前,愿我们都能用心去思考,做出明智的选择。毕竟,生命只有一次,都值得我们去珍惜与守护,一旦失去,就没有下辈子的重来!